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20的文章

甚麼時候我們真的失敗了

圖片
之前同事曾經聊過,某些父母以孩子的成就當作自己的成就來經營,可能過度介入,會讓其他父母感到困擾。 其實孩子成功不見得是父母所造就,有時候拼命想往某個方向努力,偏偏孩子卻在其他領域獲得成果,這樣的成就不是當初所預見的。 好一點還可以接受無心插柳柳成蔭; 壞一點的會暴怒去「導正」這樣的歪風,要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。 作者:張庭嘉 孩子不禮貌,是爸媽沒有教; 功課沒完成,是家長沒盡到督促責任; 東西忘帶,是沒人幫檢查... 有時甚至爸媽雞婆把東西塞進書包,孩子會執意把它拿出來... 檢查是檢查了、唸也唸過了,但事與願違。 孩子上了國小,言語傳達上省了不少功夫,他都聽得懂,但不見得接受你的建議,常常你講東他偏要往西。 孩子存心要犯錯,並不是父母督導不周,而是他開始發展獨立思考,在他的小腦袋裡:他想要去冒險! 就好比我高中同學不顧家人反對,決定丟下大公司穩定薪水自己創業,到底是他太傻好天真,還是爸媽八股保守、冥頑不靈? 很難公斷... 縱使少了二、三十年的人生經歷,也不能預測其結論必定是錯,至少他認為值得一試,不想要遷就父母。 所以,他跌倒了、他失敗了,不是父母的錯; 他成功了、他發達了,也不是父母的功勞,反而父母有時還扮演阻礙者的角色。 她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,她覺得在工作上的成就感,比當媽媽還多。 她當媽媽的時候,常想太多,得失心很重,覺得慌亂,不知如何是好。 但是面對工作,反而能放得開,該怎麼做就怎麼做,公事公辦,這個態度受到同事與下屬的敬重,以及主管的欣賞。 她說:「孩子都不聽我的話,我覺得我是一個失敗的媽媽!」 我們真正失敗的時候,是我們在心裡宣告自己失敗,然後停止努力。 在現在的社會,要兼顧各種角色,還要當一個被眾人肯定的「成功」媽媽,好比不可能的任務。 因為到底甚麼叫做成功? 孩子聽話就是成功嗎? 還是孩子有成就才是成功? 還是要得到模範媽媽的表揚,才算成功? 一個當媽媽的人,常會跟孩子在各個生活層面拉扯。 因為一個健康、正常的人,會有自主意識,會有不同於父母的喜好與做事方式。 我們反而要擔心一個過度乖巧的孩子,會不會壓抑過了頭,情緒不斷累積而父母不知道? 洪仲清(2016):《我想傾聽你:懂得傾聽,學會不過度涉入,讓我們用更自

新冠肺炎來了之一:何時該通報?

圖片
因為疫情急速加溫,台灣出現第一例確診個案,許多民眾開始出門戴起口罩。 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」被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,醫師於臨床診治如發現肺炎個案有中國大陸旅遊史或居住史(不限武漢地區),應於 24小時內通報 衛生主管機關。(各法定疾病通報時間參考 法定傳染病:通報期限一目瞭然 ) 作者:張庭嘉 何時需通報 臨床條件 :(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) (1) 發燒 (≥38℃及急性呼吸道感染) (2) 臨床、放射線診斷或病理學上顯示有肺炎 檢驗條件 :(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) (1) 臨床檢體 (如咽喉擦拭液、痰液或下呼吸道抽取液等) 分離並鑑定出新型冠狀病毒 (2) 臨床檢體新型冠狀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陽性 編按:咽喉擦拭液、痰液或下呼吸道抽取液要在發病三日內採檢;血清則是急性期 (發病1-5日) 流行病學條件 :(發病前14日內,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) (1) 曾去過中國武漢,或曾接觸來自武漢有發燒及呼吸道症狀人士 (2) 曾有中國大陸旅遊史或居住史 (3) 曾經與出現症狀的極可能病例或確定病例有密切接觸,包括在無適當防護下提供照護、相處、或有呼吸道分泌物、體液之直接接觸。 通報定義 :(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) 符合臨床條件任一項加流行病學條件(1)或(3) 符合臨床條件(2)加流行病學條件(2) 符合檢驗條件 疾病分類 極可能病例:雖未經實驗室檢驗證實,但符合臨床條件,且於 發病前14天內 ,曾經與出現症狀之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者 確定病例:符合檢驗條件 如何檢測 八家合約醫院具備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工作,其中包括: 三軍總醫院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高雄榮民總醫院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 2019-nCoV陽性者,需住院隔離至症狀緩解至少24小時,且連續二次呼吸道檢體 (間隔至少24小時採檢)檢驗nCoV為陰性。 針對其接觸者開立健康監測通知書,由衛生單位對其主動追蹤至與個案最近接觸日後14天。 2019-nCoV陰性者,如檢驗結果為流感或確診為其他足以解釋此病情之病原體,則可以解除隔離;如果暫時無替代的診斷,間隔至少24小時要再採檢一次。 注意事項

氣胸幫幫忙之一:胸管 (Chest tube) 放置

圖片
平常病房可以遇見胸管的機會不多,偶爾會有肺部病灶行CT-guided biopsy然後氣胸的;加護病房還多一點,差不多一個月一次。 前年元旦前夕值班,跨年早上的第一通電話就是「氣胸」; 我還因此順便製作氣胸在超音波底下的比較圖,以茲紀念。( 太閒 ) 作者:張庭嘉 不過年幼如我,同輩裡面有放過胸管的人不巧又剛好沒值班,我只好點開Youtube來學習一下。 記憶口訣: 24 、 12 、 Kelly 首先確認X光是否為氣胸,如有可疑時可以床邊超音波進一步區分,如果是skin fold就不用讓病人白挨一根管子。(參考 氣胸祕密客:Skin fold ) 備物先借個Kelly (像記女友名字一樣記起來),準備24 Fr.胸管,深度約放到12-16公分。 Kelly (參考 蕭敬騰 Jam Hsiao - Kelly ) 編按:Kelly forceps取名自婦產科醫Howard Atwood Kelly,他也是約翰‧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(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)首位婦產科教授。 胸管尺寸 一般的氣胸 24-28 Fr. ,如果是氣血胸則使用 32-40 Fr. (大號一點避免阻塞)。 胸管插入位置 讓病人平躺,請其同側手臂上舉放置頭部,選擇安全三角的位置。 倘若昰血胸,位置會選後外側一點 (方便引流血水) 細針施打局部麻醉,順便從肋骨上緣探皮下深度,若穿過肋膜應可抽到一管空氣。(局部氣胸可以超音波定位lung point) 將針孔以尖刀橫切開(順dermatome走向),用Kelly或手指(如果你手指很細的話)撥開皮下組織鑽到肋膜並施力將其開洞。(不一定要往上爬一肋間) (情急時筆者曾以持針器直接垂直開洞...) 以Trocar導引把胸管穿過肋骨間隙,穿入肋膜後可把Trocar移除留下軟趴趴的胸管,再用Kelly把胸管頂端往病人頭端方向推送。 胸管放置深度 側孔進入胸壁約2.5-5公分 (或直接放置到12-16公分)。 縫線固定 胸管的縫線固定方式很多,筆者習慣以三條黑絲線固定法,左右兩條simple suture架橋,一條穿過管子不打結,預留給之後拔除胸管時關閉傷口。

你現在高興了罷

圖片
『就叫你不要玩,你看罷,壞掉了,你現在高興了罷?』 「你現在高興了罷?」這一句我印象很深刻,因為通常講這句的時候,沒有人是高興的。 話中常隱含著,好像對方是故意這麼做的指控。 這句話,是為了讓孩子更有罪惡感嗎? 還是,是大人因為自己的話之前沒被重視,所以現在可以趁機讓孩子多一點挫折,讓自己的情緒得到平復? 不管我怎麼想,我想不太到這句話的好處。我也不知道,這句話對解決問題有多大幫助。 作者:張庭嘉 面對孩子的時候,我也會有很多情緒,他滔滔不絕要跟我分享事情,但我沒心情聽,我還得把碗洗完、衣服摺完、預習明天主持晨會的內容、抓空檔收data... 看到孩子脫序的行為,我也會說「反話」嘲諷他 (不過孩子其實要大一點才聽得懂反話)。 比如有一次,兒子正寫功課,莫名其妙把桌下的小足球朝我拋出來,我很生氣地說道: 「這球你不要了嗎?我幫你丟掉。」 然後就真的拿去放在垃圾桶裡。 兒子當然也很緊張,跑去找媽媽抱怨:「爸爸說要把我的球丟掉。」 事後我跟兒子道歉: 我不應該擅自決定把他的足球丟掉,爸爸剛才很生氣,但是很生氣也不可以丟別人的東西。 跟孩子相處,父母需要同理、支持他,但如果自己帶著負面情緒,然後把孩子當作情緒出口,反而會製造更多的問題。 但是誰來同理、支持父母? 自己支持自己嗎? 我偶爾會看點書,讓自己沉靜一下,自我療癒。 其實我們可以應對得更好,讓親子關係和諧,只是我們要先認識到自己有情緒,接受自己的情緒,接著說出: 「你想把球收起來嗎?我幫你放這邊喔。」 「活該,誰叫你不聽我的話,摔死算了!」 在我的認知裡面,講情緒話是為了自己,通常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,不昰真正為了別人。 通常以負面情緒居多,對解決問題沒太大幫助,在大多數的情況下,不但破壞關係,也製造更多問題。 「很痛齁... 剛剛你沒有注意看樓梯,所以跌倒了。 如果頭暈要跟我講,這有可能是腦震盪,想吐也可能是... 走慢一點,會比較不容易跌倒!」 洪仲清(2016):《我想傾聽你:懂得傾聽,學會不過度涉入,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》。遠流出版。

山裡的小鐵道 / 當父母的脆弱

圖片
可能職業病的關係,總是會在腦袋想像日常可能發生的危險,胸口痛就懷疑自己心肌梗塞、頭痛不適記憶減退就怕自己中風。 我家的小女兒很活潑,喜歡在家裡跑來蹦去,很容易碰撞,沒兩天就會從高處跌落撞到頭,哭幾聲,又爬起來繼續玩鬧。 但我看在眼裡,會擔心她硬膜上出血 (EDH),很小心觀察她幾個小時後的表現,有無嗜睡、無來由的嘔吐等等。 編按:比起SDH,因為兒童腦膜與頭骨間尚未緊黏,意外的腦撞擊較容易出現EDH (兒虐的個案則易出現視網膜出血) 作者:張庭嘉 雖然太太覺得我過度緊張,小孩子日常碰撞在所難免,爸爸想像力過剩,像隻驚弓之鳥。 還為此做了噩夢,夢見女兒離開我們,夢境當下的情緒是悲働吶喊,可以理解我心中的恐懼是真實存在。 事實上,小朋友好像真的沒那麼容易摔到腦出血,1999年有一篇回顧性研究,統計167位從一公尺高度意外掉落的小孩中,85%沒半點事,一成的孩子頭骨有小骨折,只有其中2位真正造成腦出血。[1] 除非很高處掉落 (大於3公尺、大於一層樓、大於孩子身高2-3倍高)、車禍、或直接撞擊在側面或後腦,則EDH的風險就非常高。 我的父母從不知道,他們的孩子,曾那樣把自己放在一個可能差點就喪命的危險情境。 事實上,如果今天,我的孩子做出那同樣冒險的事,我一定會阻止、斥喝罷? 但其實我們對孩子做的,保護他,讓他免於在翅翼還沒長完全之前,跌落生命的列車之外; 我們擔心孩子被這個社會拒絕,我們承受不起那無法預測的暴動,那個脆弱,其實是當父母的脆弱。 駱以軍(2019):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。 參考資料 1. Tarantino CA, Dowd MD, Murdock TC. Short vertical falls in infants. Pediatr Emerg Care 1999; 15:5

2020年01月

01月05日 痛苦的是一輩子那麼長。 01月08日 十指交扣。 01月09日 不期不待沒有傷害。

心臟超音波:IVC看甚麼?之二

圖片
容積狀態 (volume status)長久以來是臨床實務的一個謎,有許多的理學檢查、監測數劇可以旁敲側擊、推估大致的狀態,但沒有一個標準答案,往往公說公有理、婆說婆有理。 與其說想知道容積狀態多少,其實大家在意的昰到底可不可以再給予水份;如果容積足夠,再給水就會增加心臟負擔,如果容積不夠,就能放心再灌水。 更甚者,臨床醫師昰期望給水以後,血液動力學可以得到改善,如果給水之後沒有幫助,那不如不要多給水。 作者:張庭嘉 Fluid responsiveness於焉誕生,我們不探討血管內容積的絕對值多少,而是只是想知道我給與輸液後對於病人是否有幫助。 編按:Fluid responsiveness最早由Paul Marik定義為10-15分鐘內給予500毫升的晶格溶液 (crystal fluid)可以增加10-15%的stroke volume 脈搏曲線分析 (Pulse contour analysis) Pulse pressure variation (PPV) 在呼吸器正壓給予下,pulse pressure的改變可以對應在Frank-Starling Curve的位置,用來判斷病人對於pre-load (同給予輸液)的反應。 當位於曲線平坦的部分,代表即便pre-load增加,pulse pressure的改變也有限,暗示給水也沒有用。 一些研究指出,13-15%以上的PPV與fluid responsiveness高度相關。[2] PPV = 100 x (PP max - PP min ) ÷ PP mean (最大值減去最小值,再與平均比值) 不過這樣的結論限用於ICU的使用呼吸器、正常竇性心律的病人 (not spontaneously triggering the ventilator) (tidal volume ≥ 8 mL/Kg) Stroke volume variation (SVV) SVV跟pulse pressure線性相關,SVV > 10%也被視為與fluid responsiveness相關。[3] SV一般取自A-line的動脈壓波形,亦可從經食道超音波測出來。 雖然SVV的研究可以運用在自發呼吸的病人,但是頭高腳低、趴臥的姿勢都會影響其結果。[4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