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孩子能對父母撒嬌

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,我有心裡話只願對哥哥說、對朋友說、甚至用稿紙貼聯絡簿跟老師說,但就是不願意對父母說。(國中回家後還要費心把聯絡簿藏起來)

記憶中,最後一次對父母撒嬌,是在小學,我的小白鼠生病厭食脫水而死,我在媽媽懷裡哭得很傷心,問媽媽牠會去天堂嗎。

我還記得上大學的時候,第一次告白被拒,那時衝擊過大,一時之間不知向誰傾訴,我居然打電話給我爸爸!

事後回顧,當下的我肯定情緒很崩潰,不然也不會這樣寧濫勿缺,太不可思議了。

當爸爸後,我會希望孩子有事會願意跟我分享,尤其不想漏掉:

某同學一直針對我、有叔叔對我有奇怪行為、最近黑板的字看不太清楚…

作者:張庭嘉

在孩子還小的時後,我希望他們學會的事情,說穿了就是能放心對父母撒嬌而已。

「撒嬌」指的是與父母之間有肢體接觸,也能促進良好溝通。

我們常聽到人說「不要撒嬌」;

然而,仔細想想,「不要撒嬌」表示不能依賴他人,當遇到難熬或悲傷的事,只能獨自承受,這就是痛苦的來源。

因此,我們需要的是「好好撒嬌」,而非「不要撒嬌」。

能夠對父母撒嬌的人,才能成為能依賴他人的人。

能依賴他人,表示他已經學會了如何獲取他人的協助並活下去的方法,同時也能接受他人的「依賴」。

想要成為能讓他人「撒嬌」的人,就必須先有成功對他人「撒嬌」的經驗。

我們常說:「路見不平,拔刀相助。」但是這並非後天養成的。

當曾經有人幫助過自己,自然會想幫助他人。




各位讀者閱讀了本書之後,或許會覺得,難道小時候完全不需要「管教」嗎?

在讓孩子學習社會化這一點上,「管教」確實是必要的;

然而,各位也必須了解「管教必定伴隨著壓抑」。

管教在某方面是壓抑孩子自然的需求,當自然的需求被壓抑了之後,孩子的心靈一定會有所偏差。

舉例而言,當有人告訴我們「你不能這麼做」時,反而會更想做。

明明內心有強烈的慾望,卻不能表達出來。

就像如果有人成天不斷告訴你「要努力讀書」,反而會使你喪失讀書的慾望,我們在小時候(或現在在職場上)也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經驗,不是嗎?

結果,對孩子下愈多指令、命令,也等同施加更多壓力,使他們逐漸失去「小孩應有的樣子」。

不用太過要求「非管教不可」,只要用「培養良好生活習慣」的標準進行教育即可。

「良好生活習慣」,指的是能夠幫助孩子把心裡的感受與想法明確表達出來的習慣,這也是不讓壓力累積、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。

我們要讓孩子學會當遭遇困難或感到痛苦時,能夠找人傾訴、尋求他人協助的方法。

若能在小時候的親子關係中學會這個生活習慣,孩子未來就能有健康的人生,這也是為何小時候學會這些基本的生存方式對孩子來說這麼重要。




「那麼,難到完全不能責罵孩子嗎?」我想應該有讀者想這麼問,若你有這個疑問,請在斥責孩子前,停下來思考:

「這件事真的非責罵他不可嗎?」

父母若未能察覺本身既有的價值觀時,就會毫不猶豫、原封不動地教給孩子。

「要獨立自主!」

「因為你是男生,所以...」

「因為你是老大,所以要做個好榜樣!」

這些話語都是。

斥責的話語如果成為價值觀的層級,孩子這輩子就會背負著沉重的「行李」,而這些「行李」將導致他無法適時依賴他人。

簡單來說,只要讓孩子能像個孩子般成長,他自然就會長大成人。

至於如何讓孩子能像個孩子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告訴他:

「現在這樣的你就很棒了!」

頻繁地將這樣的訊息告訴孩子,他們就不會做出愛面子而勉強自己的行為。

岡本茂樹(2017):《教出殺人犯》。光現出版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傻傻分不清楚:VPC還是APC?

TCP怎麼用?經皮體外心臟節律器

最重要的小事:氣切套管 (Tracheostomy Tube) 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