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結果去否定過程

最近跟朋友談到,當初在進入情愛關係的時候,過於莽撞,有些自責。

然而,從走過相識、相戀、婚姻(或者離婚)十幾、廿年的朋友來看,剛開始我們對對方的了解,相對於這一輩子來說,淺薄地像賭博一樣。





交往後才瞭解

以前一位大學同學反覆更換伴侶,他認為僅僅當普通朋友無法「交心」,惟有交往才能深入認識彼此。

起初我以為只是推託的奇談,實際走一遭才發現:這是真的,很多面貌在人前被隱藏,只有在伴侶面前才顯露出來。

甚至在戀愛中,我意外認識到自己也有控制欲強、患得患失的一面。

婚姻後才瞭解

婚姻後會遇到許多關卡,顯而易見的昰婚禮宴客、懷孕生產,面對重大難題時,考驗兩人之間協調應對的方式,也是分道揚鑣的高峰期。

進入家庭生活後,有人沾染壞習慣,屢勸不聽,諸如花大錢舒壓、賭博、酗酒...

婚前無法預測,婚後有了孩子,想分手又投鼠忌器,搞得其他人苦不堪言。




用結果去否定過程

我們常用不好的結果,去否定我們的過程。好像結果不如預期,必然是我們在過程當中,做錯了甚麼。

最初的認識只是開始,如果不是兩個人一同努力、調整,關係怎麼可能持續走下去。所以,我們即便是努力了、即便是步步小心,哪能盡如人意?

不管最後是愛也好,不愛也罷,關係的剛開始,以及後續的加溫或分手,常常不是只有我們跟對方。在之後重新省視關係,隨著人生閱歷的提升,漸漸可以看到當出時空條件下的種種不由自己,那些機緣湊巧。

然後,再拉近來看,我們便慢慢看清了,現在的我們跟對方,以及依然橫加在我們之上的,那些種種不由自己,以及機緣湊巧。

放眼未來,縱然無常難料,但也可以充滿期待。

洪仲清(2016):《我想傾聽你:懂得傾聽,學會不過度涉入,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》。遠流出版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傻傻分不清楚:VPC還是APC?

TCP怎麼用?經皮體外心臟節律器

最重要的小事:氣切套管 (Tracheostomy Tube) 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