鮭魚臭了嗎?之二:什麼東西不該用錢買
天下雜誌的專欄不時會撰寫勸世文:鼓勵年輕人不要追逐高薪。( 白手起家千萬富翁:年輕人要快樂,不該目標千萬年薪 ) 下面留言許多網友嘲諷留言道: 「這大概是全世界人都喜歡的失敗」、「有錢不一定快樂,但沒錢肯定不快樂」、「錢不是問題,問題是沒錢!」 有些東西的確是有錢也買不到的,但近年來,這種東西已經變少了,有更多的服務被拿來販賣, 舉凡代理孕母、移民至美國、醫師個人的手機號碼、工廠排放碳的權利,甚至有些活動提供減重者、戒菸者獎金。 因應疫情出門外食不便,傅龐達、吳柏毅等外送產業也蓬勃發展,沒有加入外送服務的餐飲業者反而經歷危急存亡之秋。 作者:張庭嘉 延續改名鮭魚的討論 ( 鮭魚臭了嗎?之一:改名的功利主義 ),其實除了姓名諧音、部首以外,也不乏店家推出身分證字號數字的促銷方案, 差別在於身分證字號是各人獨一無二的一組號碼,不會跟人家相撞,也不能夠修改, 而名字可以申請修改,如果不能因為各人最大利益去改名、不能因為各人自由去改名,是否有其他理由阻止大家成為「鮭魚」呢? 市場和市場價值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控了我們的生活,擴張到非它們所屬的生活領域中。 當一切待價而沽,我們會擔心不公平,少數富裕者掌握大部分的資源,財富分配不均加重這樣不平等造成的痛苦; 把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標上價格,可能會導致其腐化,以獎金鼓勵學生讀書雖然增加其外在動機,但也會導致他們視此為一門差事,剝奪其樂意閱讀的內在動機。 哪些東西是金錢應該或不應該買的呢? 血液市場 以捐血來說,如果捐血者可以獲得一筆費用,是否就不必擔心有血庫血荒, 本來願意捐血者可以繼續捐,不願意捐血者則會為了金錢的誘因而促使血品來源充足無虞,想來是雙贏的市場交易。 美國的捐血制度是部份來自捐血者,部份來自商業血液銀行, 原本捐血者的利他精神,可能因此遭受破壞。 一旦人們將血液視為可定期買賣的商品,就不太可能會感受到應該捐血的道德責任。 反對血液商品化者認為,血液市場會剝削貧困者,促成血液的重新由貧窮者分配到富有者, 當自己的血液可以拿來定期買賣的世界裡,去家附近捐一袋血還算是一種慷慨的行為嗎? 當你想要對血庫有所貢獻時,你應該捐自己的血500西西比較好,還是還是直接捐新台幣,讓他們向遊民再買一袋血? 邁可.桑德爾(2012):《錢買不到的東西:金錢與正義的攻防》。先覺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