胸腔X光影像教學之五:肺結核長怎樣?
過去(1999年)台灣根據傳染病防治條例把肺結核劃分為開放性肺結核以及結核病(非開放性),分別列為第二類、第三類傳染病;
於2004年修正公布傳染病防治法後,就把兩者合併為結核病,分類屬於第三類傳染病;
多重抗藥性結核則屬於第二類。(參考 法定傳染病:通報期限一目瞭然)
作者:張庭嘉
結核病由嗜氧的耐酸性結核桿菌引起,傳染途徑為飛沫和空氣傳播,在開發中國家盛行率尤其高,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。
如感染結核菌但尚未發病,此時結核菌並不會傳染給其他人,稱其為潛伏結核感染 (LTBI),一般人終生會有5-10%機會發病 (記憶一成左右),經醫師評估可給予潛伏結核治療。
正常成人暴露於感染性的飛沫環境,大部份人不會遭受感染 (70%),僅餘下三成會被感染,然後被感染者中又只有一成會發病 (九成不會發病)。
X光的典型表現
典型的位置多好發於後上方的肺葉,其次是下肺葉的頂端或上肺葉前端 (B1、B2、B6),常為多發散在的病灶,影像濃淡不均 (ill-defined fluffy air-space nodular opacities),常伴隨開洞。
病灶局限於B1、B2、B6 |
陳舊肺結核病灶
根據肺結核的病程,肺的實質化、開洞、淋巴腫、肋膜積水是比較新的病灶,甚至經過血行散播變成粟粒型結核 (參考 粟粒型陰影 (Miliary Opacities):是肺結核嗎?);
肺實質的纖維化、支氣管擴張、肺容積縮小 (肺塌陷)、鈣化、肋膜增厚則是相對較陳舊的變化。
上圖可見雙上側肺部纖維鈣化病灶,伴隨肺結構破壞、容積變小 (肺門上提),可見氣管往右偏移。
上圖同樣可見雙上側肺野的鈣化的肉芽腫 (結節),產生纖維化容積縮減 (肺裂上移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