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後調理院之二:當媽媽難以表達的怨恨?
產後調理院的第一集後半段,一再強調主角賢珍產前產後對冰咖啡的渴望,平日喜愛的飲品,因其含有咖啡因對胎兒可能有不良影響,而必須捨棄的痛苦。
即便是號稱無咖啡因的冰美式也不行,因為裡面還是有含少量咖啡因,還被一旁的路人推坑改喝獼猴桃汁 (含有葉酸成分有利於胎兒神經發育)...
好像全世界的人都一再提醒自己的角色轉變:妳已經當媽媽了,不應該喝咖啡囉~
收聽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贈書直播談到:
走進婚姻後的女人,結婚前後也許差異不大;
一旦成為一位媽媽,前後的落差是非常之大,婚姻的滿意度在生產後一年內也急遽下降。
當媽媽怎麼會失落?
一旦開始懷孕,就會開始經歷不自由,不只是自家人的干涉,連路上隨便阿貓阿狗都跳出來對妳指指點點,好像大家都有義務指導妳該怎麼做好一個孕婦的角色。
當肚子變得突出明顯,腰臀比上升,身材已然走樣,已經進階到外觀的改變,正常的衣服穿不下、身體感到笨重、下肢開始浮腫、容易便秘脹氣、睡覺不好躺...
除了內心不再自由奔放,外在也受到禁錮,察覺到原本的自己不見了。
從前認知的「自己」正在迅速萎縮,甚至消失無蹤;
寶寶都還未誕生,媽媽們就得摸索出一個陌生的「自己」。
即便受不了發出怨言,許多前輩們就會用過度美好的想法來教你閉嘴:
「我以前也是自己帶二個,也都好好的啊~」
「會生就會養啦,免擔心!」
「可以生很幸福啦,有人想生還沒得生...」
說實在的,過去人對育兒的要求也許不低,但喜歡隱惡揚善勸人多生的風氣還是讓人不解,為何明擺艱辛的過程,一定要包裝得漂漂亮亮,講得天花亂墜;
當新手媽媽一個個踏入之後發覺受騙上當,卻為時已晚,只能被趕鴨子上架,期望「船到橋頭自然直」。
這樣的轉變調適不好,產後的媽媽們很容易落入憂鬱的情緒中,無法自拔;
尤其此時的爸爸們感受到的還是一片喜悅祥和的氛圍,完全沒有體察出變化,好手好腳在職場工作、交際應酬,還認定太太在家正「爽爽」待產...
當媽媽的失落就可以預見了。
當媽媽就是不斷自責的過程
劇集中敘述最多的,要算是哺餵母乳。
身為媽媽,生理上被寶寶需要哺餵母乳是一種特別親密的連結;
這個從身體分出去的一塊肉,他需要妳的奶,而且只有妳理所當然能給予,不但是生理上的連結,也同樣是心理上的連結。
妳跟他密不可分,任何人無法拆散。
孩子剛出生時就是不停地喝奶、拉屎、睡覺,根本無法溝通互動,父親的角色在此時的角色極少,不但提供不了母乳,骨架又大又寬鬆抱著孩子也不舒服,實在像極了難以介入的局外人。
如果爸爸沒有自知之明,還覺得還好沒我的事,不敢碰孩子(不擅照顧怕傷害)、不想碰孩子(全權交給太太處理),就會慢慢疏遠,夫妻之間產生鴻溝。
媽媽越投入育兒,自責就越多。
為何我的奶水不夠、為何我不懂親餵的要領、為何我不懂孩子需求…
孩子的任何大小狀況都責無旁貸,覺得是自己的錯,新手媽媽的無助可見一斑。
影片裡面,主角也幻想孩子長大後經歷不堪的種種,都可回溯至幼兒時期媽媽沒有親餵,仿佛千錯萬錯都是媽媽的錯。(註1)
媽媽對自己的自責,也會轉嫁成對爸爸的指責,讓無故被牽怒、背負著做什麼都錯莫須有罪名的爸爸覺得莫明其妙。
賢珍的先生倚靠著同為爸爸前輩的帶領,才能從鬱悶中釋懷,摸索出當新手爸爸的道路。
註1:劇中對於餵母乳或奶粉的爭論,以「其他人想餵還沒得餵」作結,主角最終仍堅持餵母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