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永遠是對的 / 愛孩子勝過自己

我們家的規矩,簡單說,就是二條:

一、媽媽永遠是對的。

二、媽媽錯的時候,請參照第一條。

太太在訂正兒子功課,我會躲得遠遠的,不會有任何意見,也不會去左右媽媽的權威。

因為在同一環境中,只要有一個規矩就好;

超過一個以上的規矩,就會讓孩子無所適從,甚至讓孩子去質疑其中一方的正當性。




作者:張庭嘉

過去就曾經發生過,兒子用爸爸說的話去壓媽媽 (事實上我沒有說過),太太直覺不可能,跑來跟我對質。

長輩們出現時 (輩分因素),也容易有這樣的窘境:

要長期陪伴孩子的人

某次回老家,兒子想上樓參觀,卻被媽媽說得脫掉布鞋換上室內拖鞋,兒子誒一聲表示麻煩,阿嬤就心軟索性叫他不用脫鞋子。

(家裡住公寓木頭地板平時光腳踩,老家是透天一樓以上才需要換室內脫鞋)

媽媽繼續用廣東話曉以大義 (外出作客要有禮貌),阿嬤也用中文說他穿布鞋上樓沒關係 (阿嬤聽不懂廣東話),然後我看著兒子踩在樓梯階上進退兩難,最後放聲大哭。

我想他腦袋真不是普通的錯亂。

某次墾丁旅行,兒子挨罵被罰站,媽媽後腳剛離開,阿公立刻跑出來做好人拉攏孩子,說他很乖不用罰站。(當然被我上前阻止...)

老實說,要長期陪伴孩子的人是媽媽,任何危害到媽媽教養權威的事情,百害而無一利;

你說,如果媽媽的教養孩子不需要信服,往後生活中由誰來負責教養孩子? 媽媽的教養他還會聽得進去嗎?

媽媽罰我,阿公卻稱讚我,我真的是乖孩子嗎?

教養要一致

在教養的事上,如果我有意見,我會事後用通訊軟體跟太太討論,至少外在要一致,不要讓孩子覺得大人們意見分歧,甚至某一方佔便宜攏絡孩子的心。

比如在兒子弄壞人家的玩具後,我除了同理他的情緒、教他要向對方表達歉意,也猶豫是否要買一個新的賠給人家。

跟太太討論後,我們認為買一個等價的玩具是他現階段無法做到的,如果幫他賠給對方,等於告訴他未來犯錯會有爸媽幫忙善後 (擦屁股),反而他不需承擔半點損失 (損失友誼、別人的信任、對玩具友善的名聲...)。

事後對方的家長也表示:孩子就是喜歡炫耀玩具攜帶外出,折損在所難免,自己玩也會壞,剛好壞在別人手上而已;

幸好和平落幕,兩個人還能玩在一塊兒。

教養不能看心情

自己教養的原則偶爾會經歷考驗,尤其懶惰的時候、情急的時候...

週末開車載兒子去教會,晚到了沒位子停,找了個小巷子停在一旁,想說很快離開沒關係,結果眼尖的兒子一下車就大喊:

「爸爸,這裡是紅線,不能停車!」

我想圖個方便,這樣苟且的心態不可取,被兒子戳破,我只好摸摸鼻子再想辦法找車位。




依據不同的情境,考驗我們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是否言行合一:

想要孩子尊重長輩,自己卻對父母講話不客氣;

想要孩子不沉迷手機,但自己藉口拼命划;

想要孩子誠實,卻認為騙一下孩子沒關係;

想要孩子樂於分享,又沒時間去傾聽...




果真能做到愛自己,情緒常保平靜,狀態較為穩定,在教養上,就比較能堅持自己訂下的規矩。

一般的大人,往往在生氣的時候處罰孩子,有可能罰得比預期地重;在高興的時候,又讓孩子得到過多的獎賞。

我們的教養,是依據道理,而不是依據大人的心情。

如果教養依心情,那很有可能破壞我們自己說出口的規矩,給我們自己打臉。

洪仲清(2016):《我想傾聽你:懂得傾聽,學會不過度涉入,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》。遠流出版。

後記

以上只適用於幼稚園到低年級的孩子,一旦孩子大了,生活日常習慣已養成,開始具備批判思考,會發現大人也會犯錯、說謊、偷懶…

至於何時自覺大人本身不一定總是對的,這是大人們自己的功課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傻傻分不清楚:VPC還是APC?

TCP怎麼用?經皮體外心臟節律器

最重要的小事:氣切套管 (Tracheostomy Tube) 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