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該用甚麼抗生素治療:談MIC的意義

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非人類正常菌叢,產黃色色素,屬黃桿菌綱(Flavobacteriia)的革蘭氏陰性桿菌,存在於土壤、植物及水中,具有多重抗藥性,來自大量使用Colistin及Tigecycline結果。

加護醫學的主治醫師查房中隨口問道:這個病人痰長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該使用甚麼抗生素治療?這隻細菌少見到熱病上查不到。

作者:張庭嘉

文獻查詢與判讀

參考台南市醫、奇美醫院及北醫發表的文章 [1],研究重症單位C. indologenes菌血症病人,收錄2004-2008年間共10位病人。




粗略看一下, Quinolone類抗生素效果有限,TMP/SMZ及Minocycline似乎是比較合理的治療。

MIC是甚麼

MIC即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縮寫,指能抗菌藥物能阻滯細菌生長的最小濃度。如應用於同種菌株,例如本篇文章中的C. indologenes共有10個菌株,將MIC從小到大排列,能夠抑制半數稱為MIC50,能抑制九成則稱MIC90,後者數值大於等於前者。




不同抗生素針對不同菌株有其MIC範圍,依據其數值可以界定出S(Susceptible)、I(Intermediate)、R(Resistant),MIC數值越大代表要使用越高濃度才能達到抗菌抑菌效果。

MIC怎麼測

圖1 微量多孔盤 (96-well)


Broth dilution test: 最早使用多孔盤(如圖1)將各抗生素濃度稀釋由高至低注入,與培養出來的細菌液 (1-5 x 10^5 CFU/mL)混合經過一夜,觀察細菌生長情形。


圖2 紙錠擴散法


Disk diffusion test: 把細菌培養在直接15公分M-H培養基(Müller-Hinton agar)皿中 (1-2 x 10^8 CFU/mL),並放上抗生素紙錠(如圖2),經過16至24小時觀察結果,並依據FDA或CSLI公告的指引來判讀。



圖3 Etest是一種含有梯度濃度的抗生素紙條


Antimicrobial gradient method: Etest上刻有抗生素濃度,可直接判讀MIC數值,但與多孔盤測定下制訂出來的標準可能有所出入。






CLSI將公告各菌株針對不同抗生素的MIC標準,以及紙錠擴散法判讀的數值範圍。

體外試驗的MIC結果有時不適用於臨床,考慮到病人身上實際菌量多時MIC數值更高(Inoculum size effect),操作Time-kill試驗會將培養菌量提升至5 x 10^7 CFU/mL,以模擬高菌量下的狀態。

後記



2011年這篇本土的文章對照菌株培養出來前後治療的表格,可看出單純C. indologenes菌血症患者沒特別使用TMP/SMZ(或Minocycline),反而病人後來自己痊癒(個案5、9),內文提到可能此菌株毒力弱,死亡的個案皆為多重菌株感染。

臨床上MRSA (methicillin-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)藥敏試驗會提供Vancomycin的MIC,如數值大於2ug/mL則須考慮非萬古黴素藥物治療。


參考資料:
1. Chou DW, Wu SL, Lee CT, Tai FT, Yu WL.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,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ies,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 bacteremia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. Jpn J Infect Dis. 2011;64(6):520-4.
2. Jorgensen JH, Ferraro MJ.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: a review of general principles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s. Clin Infect Dis. 2009 Dec 1;49(11).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傻傻分不清楚:VPC還是APC?

TCP怎麼用?經皮體外心臟節律器

最重要的小事:氣切套管 (Tracheostomy Tube) 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