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該用甚麼抗生素治療:談MIC的意義

圖片
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非人類正常菌叢,產黃色色素,屬黃桿菌綱(Flavobacteriia)的革蘭氏陰性桿菌,存在於土壤、植物及水中,具有多重抗藥性,來自大量使用Colistin及Tigecycline結果。 加護醫學的主治醫師查房中隨口問道:這個病人痰長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該使用甚麼抗生素治療?這隻細菌少見到熱病上查不到。 作者:張庭嘉 文獻查詢與判讀 參考台南市醫、奇美醫院及北醫發表的文章 [1],研究重症單位C. indologenes菌血症病人,收錄2004-2008年間共10位病人。 粗略看一下, Quinolone類抗生素效果有限,TMP/SMZ及Minocycline似乎是比較合理的治療。 MIC是甚麼 MIC即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縮寫,指能抗菌藥物能阻滯細菌生長的最小濃度。如應用於同種菌株,例如本篇文章中的C. indologenes共有10個菌株,將MIC從小到大排列,能夠抑制半數稱為MIC50,能抑制九成則稱MIC90,後者數值大於等於前者。 不同抗生素針對不同菌株有其MIC範圍,依據其數值可以界定出S(Susceptible)、I(Intermediate)、R(Resistant),MIC數值越大代表要使用越高濃度才能達到抗菌抑菌效果。 MIC怎麼測 圖1 微量多孔盤 (96-well) Broth dilution test : 最早使用多孔盤(如圖1)將各抗生素濃度稀釋由高至低注入,與培養出來的細菌液 (1-5 x 10^5 CFU/mL)混合經過一夜,觀察細菌生長情形。 圖2 紙錠擴散法 Disk diffusion test : 把細菌培養在直接15公分M-H培養基(Müller-Hinton agar)皿中 (1-2 x 10^8 CFU/mL),並放上抗生素紙錠(如圖2),經過16至24小時觀察結果,並依據FDA或CSLI公告的指引來判讀。 圖3 Etest是一種含有梯度濃度的抗生素紙條 Antimicrobial gradient method :   Etest上刻有抗生素濃度,可直接判讀MIC數值,但與...

那些圍棋教我們的事

圖片
自從兒子幼稚園開始學習圍棋,我跟太太就跟著一起研究,以免落伍。試想萬一他下棋遇到問題,或者缺人對奕,我們得先要會點功夫。做父母總是與孩子同進退,作伙學習,一起成長。想當初為了學ㄅㄆㄇ太太也下了不少苦工。 作者:張庭嘉 圍棋基本規則 圍棋規則很簡單,每一顆棋下在線與線的交叉上,左右上下各有1口氣(共有4個氣),每一顆子落點的條件是(1)這顆棋不會被吃掉(不可以自殺)、或(2)這顆棋可以吃掉別人的子。 倘若這4口氣被擋住,這顆子就算是死掉,會被提走(被吃)。 由此規則再衍生下去,可以做出眼睛的形狀,對手是無法下在中央的,因為他就會馬上被吃掉。 但若從外圍被包住的情況,下子在眼睛裡面則是可以的,反而是白子被吃掉。(白子不能自己把眼睛堵上,因為會馬上被包圍吃掉(不能自殺)) 由此可知,一隻眼睛很單薄,就算形成了也性命難保;進一步試想,若是兩隻眼睛的話呢?因為圍棋是一人一子輪流下,無法同時塞住兩隻眼睛,下在其中一眼又會馬上被吃掉不能下,因此兩隻眼睛是無敵的狀態。 旁觀兒子跟其他小朋友下棋,會注意到有些用功的孩子會努力去製造雙眼,當然另外一方也可以試圖阻礙作成雙眼。 在家與兒子對弈時,常常發生兒子不懂規則,比如:為何可以下子在眼睛裡反提、明明製造了雙眼卻事後又把自己把眼睛堵起來,有時我贏他太多他又會崩潰大哭。我初學也不會下指導棋,圍棋裡也不建議故意輸棋讓別人贏,這樣會磨損自己的功力變得消極,因此可考慮一開始讓對方子。 編按:由黑子方先擺一定數目的黑子在棋盤上,再由白子方開始下棋,白方因此先處於劣勢。 比賽判斷勝負使用(1)數子法、或(2)比目法;前者為目前國人常用計分方式,後者為韓國、日本所採用。如上圖,以9路圍棋為例,右方就劃分出黑白棋所佔地盤,接著將空地及子都算進去,再扣掉黑棋貼目7.5子。 編按:貼目即黑棋先下、白棋後下,黑棋在勝率上有優勢,故需要在一開始即負分(倒貼7.5子)與最後結果加總,用以平衡白棋的劣勢。 詳細計分法的介紹可參考: http://maomaogogo.blogspot.com/2015/05/blog-post_37.html AlphaGo的衝擊 2017年在Nature上發表的論...

早上飯前血糖高:睡前胰島素該加量嗎?

圖片
臨床上依據飯前、飯後血糖監測調整胰島素劑量。飯前驗血糖然後施打餐食胰島素(bolus or prandial insulin),再根據下一餐前的血糖調整上一餐的劑量;而睡前的基礎胰島素(basal insulin)劑量則是看早餐前空腹血糖值。 正確監測血糖、固定三餐飲食、適當使用胰島素互相配合才能穩定控制血糖 作者:張庭嘉 胰島素依作用時間長短分類 胰島素依作用時間長短分為速效、短效、中效、長效、混合等型,速效型較符合生理狀況在5-15分鐘內開始作用,病人可以施打完馬上吃「熱飯」;而短效型作用時間要30-60分鐘才開始,需在餐前半小時施打,可能只來得及吃「冷飯」。 中效胰島素因為作用長度未達24小時,有時需要Q12H給予才能達到全天作用的目的;長效胰島素中Insulin glargine中有分U-100(Lantus)及U-300(Toujeo),所謂的U-100指的是每1 mL中含有100單位胰島素,U-300則是每1 mL中含有300U,相對較濃縮。 編按:2016年8月台灣食藥署許可新長效型胰島素糖徳仕Toujeo (300 IU/mL, 450 IU/pen)比較原長效型胰島素蘭德仕Lantus (100 IU/mL, 300 IU/pen) ,約在給藥五天後才能達到最大效果,可能需要使用較高劑量才能達到原先Lantus效果 [1]。 使用Sliding scale Insulin的方式可能會造成血糖起起落落,甚至引起頻繁低血糖及iatrogenic DKA;使用Basal-prandial Insulin方式較符合生理狀況及達到血糖穩定控制目標。 編按:Basal-prandial insulin即使用basal insulin及prandial (bolus) insulin,加上correctional scale insulin 臨床情境 某位病人此刻住院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(Novorapid 10U TID AC Levemir 30U HS),以下為其血糖數值:          AC  PC  4PM  HS 昨天110  105  123  124 今天 250 今...

台灣常用吸入藥物之一: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 藥物治療

圖片
由美國國衛院下的心肺及血液研究所(NHLBI)合作,GOLD這個組織創立於1998年,自2001年開始至今發表針對COPD具有臨床實證的診斷治療指引。 編按:GOLD即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縮寫 作者:張庭嘉 2011年的GOLD指引將原先單一的肺功能分期法,修正為ABCD四級評估的新系統,根據不同的分級,建議不同的治療。依據病人自覺症狀的嚴重度及預期惡化的風險分成四個象限,治療的目標在於改善症狀及降低惡化風險。 編按:自覺症狀嚴重度可以mMRC或CAT來評估,分別為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yspnea scale及COPD assessment Test縮寫 (參考 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 症狀評估:mMRC及CAT );預期惡化的風險則以FEV 1 落在哪個區間(GOLD 1-4) 或是過去一年急性惡化(AE)的次數 (大於等於2次代表高風險) 來衡量。 評估症狀嚴重程度及急性惡化風險分成A-D四種族群 根據過去GOLD治療指引,A族群患者,可使用短效或長效支氣管擴張劑達到症狀控制; B族群建議使用長效支氣管擴張劑(LABA或LAMA沒有誰較誰突出),若症狀仍持續則考慮二者合併(LABA+LAMA); C族群基於2011年NEJM [1]及2013年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[2]研究結果,LAMA對於急性發作預防優於LABA,倘若持續發作,則考慮LABA+LAMA (或LABA+ICS 要注意ICS可能增加肺炎風險); D族群中,LABA+LAMA預防急性發作效果仍優於LABA+ICS,但對於病史或臨床懷疑ACOS的病人,LABA+ICS可能是第一選擇 (血中高的嗜酸性球可作為數值依據支持使用ICS,但具爭議) ,另外若使用LABA+LAMA仍持續發作,則要考慮三合一治療(LABA+LAMA+ICS)。 臨床上不乏因其他原因入院的病人,病人可能一時半刻難以將平時控制情形表達完全,但可由長期使用的吸入劑反推知其屬於哪一族群。 COPD各族群A-D建議治療及常見吸入劑外觀對照 編按:ACOS為Asthma+COPD overlap...

溜小孩的好去處:你選對了嗎?

圖片
溜小孩是個高級的技術,要根據不同年齡身心發展成熟度選擇不同的去處,如果不巧發現選錯了地方,也要能變通懂得因地制宜,如此便能促成一趟溫馨的親子旅程。 作者:張庭嘉 參與陪伴 持續學習 我記得兒子3歲的時候,有一陣子我常租錦城的DVD回家看,心血來潮租了一片「海底總動員」想給兒子開心一下,欣賞皮克斯的動畫,順便考驗他能否耐心把長篇卡通故事看完。然而,看到一半他就打退堂鼓說「爸爸,我不想看了」,理由是:Nemo要從診所的魚缸中脫逃,牠不慎將被濾水器葉片捲進去九死一生的場景,讓他感到害怕。 我還以為普遍級的皮克斯和迪士尼卡通大人小孩都喜歡,結果落得如此下場,不勝唏噓。 在育兒的事上,一些我以為合適的選擇,可能對孩子來說並不那麼吸引他、適合他、引起他興趣,參與陪伴的過程中,才會發現那些衝突與矛盾,持續學習成為日後帶小孩的養分。 編按:本篇適用於一至五歲的小孩,已學會走路,還未上小學前 現在他即將上小學,可以專注於一件事上的時間變長,可以完整觀賞完一個一呼百應節目、MOD電影、一本巧連智空古力故事書,這對於過去的他是不可思議的。 溜小孩地點要適合小孩 不是以大人為出發點 溜小孩奢侈的要求是能大小盡歡,小孩能快樂消耗電力回家乖乖睡覺,大人能遠離狼藉不堪的家外出呼吸新鮮空氣,倘若能省到一點氣力、少一點怒吼、沒一點調解紛爭,那便臻於至善。 編按:能神隱躲起來滑手機當然更完美,不過那只存在於現場有可信任大人看守,比如:幼稚園老師、另一半、教養理念相近長輩 對於地點的選擇,萬不能一開始就以大人為出發點,諸如:賞風景、人文藝術、古蹟遊訪、商品展覽等,沒有考量到小孩的「利益」,過程中不乏被打斷、被為難、「灰太郎」上身,旅行恐怕再難進展,只能不如歸去、草草結束。 編按:大一點的小孩無聊不只會主動發難,還會找點理由「為難」你,促使你遠離現場 舉例來說:一位男士為了約女孩去看哪部電影而兩人意見分歧。跟正妹出去看電影,你還真的很想看電影?(誤) 同理,攜孩子們外出重點不是自己放鬆,是讓小孩放膽玩,你只要能偷個閒就該賊笑了。 溜小孩地點需考量的因素 如果小孩正處於生病或生病前狀態(比如前一天剛施打疫苗),外出可能需面臨腹瀉、嘔吐、發燒等棘手情況,非得出門記得備退燒藥和換洗衣物(還有裝髒衣服的塑膠袋、嘔吐袋)。太太喜歡在孩子...

心臟超音波:IVC看甚麼?之一

圖片
評估病人血管內容積是否足夠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題,對此我們監測末梢溫度、尿量、小便顏色深淺、乳酸,甚至祭出CVP level以及使用PiCCO等方式,來說服自己是否已經給足了水份。 編按:PiCCO為Pulse-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縮寫 作者:張庭嘉 IVC影像有甚麼用 使用床邊超音波的IVC (inferior vena cava) 影像,可以迅速預估血管內容積及給水後的反應。若給予水分後 (通常以500mL為一單位) 可以實際提升心輸出15%以上,則此病人對於輸液治療的反應佳。IVC影像可以用來預估CVP (central venous pressure),過去醫師也不乏頻繁測量CVP值以評估輸液後的成效。 找到IVC後,可使用M-mode觀察隨著一呼一吸間IVC直徑的變化,自發呼吸及使用呼吸器的狀態不同,自發呼吸時深吸氣會造成IVC collapse。在使用呼吸器病人身上,IVC較能準確預測輸液治療的反應,自發呼吸的病人則否。 M-mode image of IVC Subcostal cardiac window (long-axis view) 可以利用原本心超的subcostal 4-chamber view,定位出RA (right atrium) 位置,再逆時針旋轉探頭。理想的long-axis view可見IVC進入RA,以及hepatic vein匯入IVC。因為與IVC平行的腹主動脈就在它左邊,腹主動脈具脈動且壁較厚,有時會誤認。 Transducer position to acquire a subcostal long-axis view Long-axis view of IVC Transhepatic coronal view 若病患是孕婦、有術後傷口、採用subcostal view上腹不適者,則腹超探頭transhepatic coronal view提供不錯的IVC影像。將探頭放在臆中線 (mid-axillary line) 上,從橫膈、肝臟一路找下來,腹主動脈在這個view會位於IVC後方。 Transducer position to acquire a transhepatic coronal view ...

贏在起跑點? 那你要贏得夠早!

圖片
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,都有一個女人。 「成功的人!通常都擁有這些人格特質。」 「20個成功者絕對不會做,我們卻一直在做的事情。」 耳聞某個功成名就者的故事,我們總想知道他有甚麼樣的人格特質、如何天賦異稟、或是迥異的生活方式,因為我們認為成功和個人特質有很大的關係,甚至我們會鄙視、避諱承認自己的成功不是「靠自己的本事」取得的。 作者:張庭嘉 起跑線在哪裡 2016年上映的電影《地獄哪有這麼high》為宮藤官九郎執導作品,主角因為意外過世下了地獄,藉由閻王的裁決能夠有機會轉世回到人世,總是無法如願轉世成人,諸如:鸚鵡、海獅、螳螂、螯蝦等,不過難得有一次轉世被告知有機會成為人,但是環境險惡、異常競爭,結果他是投胎成「精子」,要在數以千萬計的同儕間脫穎而出,生而為人其難度可見一斑。(其實其他動物也是) 編按:不過電影中的主角投胎成精子那次,最終還是死在垃圾桶的衛生紙裡。 同年,香港無線電視播出《沒有起跑線》中一位媽媽道出「贏在射精前」引發熱議,即計算好受孕時間讓預產期落在1月。每年香港各區幼兒園舉辦開放日或提供報名表宣傳招生,各校學位總是供不應求,透過入學面試學校將選擇給予表現優異的孩童入學機會。因為出生月份為入學申請的最小月份那群小孩,在同期同學中是比較大的孩子,甚至超出近於1歲,因此出生在1月份的孩童被稱為「大B」、「大仔」,暗示其體格發育與學業表現上具有優勢。 成功是優勢的累積 加州大學分校的勞動經濟學者Kelly Bedard與Elizabeth Dhuey於2006年發表學童出生月份與數學/科學測驗的成績研究,採用每四年一次的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(TIMSS)數據。四年級的學童中,相對年齡最大的比最小的成績高出4-12%;八年級生中,也同樣多了2-9%。 Dhuey認為:我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能力分組,可能把孩子的身心成熟度和能力混為一談。比較大的孩子分到比較好的班,接受較好的訓練,表現自然突出,如此一來,就可以一路保持領先地位。我們隨意設下的入學年齡分界,可能讓年頭生的「大仔」輕鬆領先同儕,卻讓年尾生的孩子學習屢屢受挫。 社會學家Merton稱這種強者恆強、弱者愈弱的現象為「馬太效應」。一開始小小的差異,使他獲得更好的機會,與同輩之間越差越多,最後便遙遙領先、讓人看不到車尾燈。起首些微的差異使他拔類...